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
海鱺魚+花枝
海鱺魚的介紹:海鱺又名海仔或軍曹魚,學名為Rachycentron canadum,英文為cobia,魚背為深褐色,有很明顯的銀色縱帶,為生長在溫、熱帶表層海域之海水魚,養殖海鱺從幼魚經半年體重就可達到一公斤,養殖一年即可成長到6~8公斤,長度可達1.5公尺,每年適逢3至5月為主要捕獲期。
從八十二年起台灣成功開發『完全養殖』箱網養殖魚類,也是成長最快速的魚種,一年就可成長到六公斤,但如果養殖密度太高,在眼睛和胸鰭基部附近較柔軟的部位,會被單殖類吸蟲所寄生,會造成眼睛白濁甚至有失明的現象,因此,平均每十五天要將海鱺魚撈起放入有藥水的魚槽清洗。
目前澎湖海鱺養殖皆於水深8~20公尺的近海進行[二崁、菜園],澎湖近海內之水流較為平緩且風浪亦較小,不似台灣沿岸水流強且易湧發長浪,因此澎湖很適合發展海鱺養殖。
海鱺魚的營養價值:
經研究發現海鱺魚的肉質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另外它的DHA、抗凝血EPA、菸鹼酸以及牛磺酸..等含量非常豐富,而肉裡面所含的Anserine與鮪魚、旗魚、鰹魚...等,具有豐富抗氧化功效,也就是雞精裡面所含的重要營養素。
資料來源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ez-ph/article?mid=2368&next=2351&l=f&fid=78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ibKwAWmFEQOBXMCdmDFpLQ8-/article?mid=53
花枝其實就是烏賊,分類屬於十足目、烏賊科。花枝的體型有大 有 小 , 肉身的厚度是所有烏賊科中最厚的,而且軀幹上半部圓胖,下半部稍微收尖。料理的時候通常需要切薄片、切丁或是切細花段,以免難以入口或是不易煮熟。
另外...話說 烏賊會"飛"?!
會飛的烏賊能飛5~6米之高,50~60米之遙。
它的“兄弟”、“姐妹”較多,有些“兄弟”、“姐妹”有“特異功能”,驚人之舉,即能從水中飛躍而起,沖向天空並在天空中飛行一定距離,甚至能飛到船的甲板上面。
那麼,烏賊是以怎樣的方式飛行的呢?它飛行時鰭是伸開的。它的鰭長在身子的後部,長度不超過軀幹的一半。軀幹向前倒退飛行,這同其在水中高速遊動時的姿勢一致。它的動力是從頸部的特殊管道——水管向外噴水而獲得的反作用力。支持烏賊魚飛行的空氣動力作用在鰭面中心,也就是在距離腹部末端相當於身長的1/5~1/8處。烏賊的重心大約位於身體的中部。飛行時,烏賊將鰭極度伸展,長寬比達1:2.5,鰭尾在空氣的壓力下向上卷起。
更令人吃驚的是烏賊的腕(烏賊魚有5對腕,其中第4對較長,稱作觸腕)。飛行時,其第2第3對腕最大限度地張開成拱狀。腕的中間部其間有一層薄膜清楚可見。這一層膜動物學家們稱作保護膜,其功能是保護腕上的吸盤在快速游泳時免遭水流的傷害。每只腕上有兩塊保護膜,位於腕的背側和腹側。這層薄膜附著在縱橫支撐的肌肉上,從每兩個吸盤間腕的側面伸開。通常膜寬約與腕表面上方吸盤的高度相等。因此,兩塊膜正好蓋住吸盤。這種膜能夠幫助烏賊飛行。烏賊從水中躍出時,不僅鰭極度展開,而且張緊的膜差不多蓋住了叉開的腕之間的地方。形成了獨特的“前鰭”,它的面積超過尾鰭面積的1.67倍。這樣,烏賊的頭部和軀幹部都有了空氣動力作用面,所以烏賊的飛行就很平穩。
至此,我們便能夠設想烏賊是怎樣飛行的了。在水中將腕足緊緊疊成錐形,觸腕伸直,鰭緊緊貼住外套膜,把摩擦阻力減少到最低限度,以噴射的方式運動,達到最大速度之後,就斜著身子向上急沖,躍出水面。這時它立即將鰭儘量展開,張開腕,並使之成拱形,張緊腕上的膜,由一塊“投石”一變而為一架“紙飛機”。烏賊的速度此時自然是急劇地增加—要知道空氣的密度比水要小得多,其飛行速度可達9~12米/秒,甚至可達15米/秒,幾乎相當於飛魚的速度。但烏賊不能利用風力在空中隨機應變,作曲折飛行。另外,在飛行中它後鰭長長的末端拖在水中,因此,烏賊飛行的距離比飛魚要短得多。但這樣的距離對於逃避敵害也完全夠了。飛行速度逐漸減緩時,烏賊便摺疊起鰭和腕,又一頭紮進水中,繼續噴射式地遊來蕩去,好瀟灑,好自在。
花枝的親戚 分辨她們
資料來源http://ciamia.pixnet.net/blog/post/3414540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5062710542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